今天,新华社刊发了一篇题为《河北邯郸发现汉代陶俑》的报道,颇受关注,据显示仅在新华社客户端当天浏览量就已破70万。究竟是怎样的陶俑,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请您往下看!
(新华社通稿刊发)
新华社石家庄3月14日电(记者范世辉)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王家湾村村民近日在自家地里种菜时挖出两个“陶人”,经专业人员鉴定为汉代丧葬习俗物品或陪葬品,距今约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
两个“陶人”一个是男侍俑,高约27厘米,宽约10.5厘米,厚约7厘米。另外一个为女侍俑,高约29厘米,宽约10.5厘米,厚约8.5厘米。另外,还发掘出陶马车圈等文物。文保人员称,出土地北侧五六十米远处曾有一个被拆毁的汉代石条墓,此次出土的文物有可能是该墓的随葬品。经邯郸市文研所和邯山区文保所鉴定,两个陶俑和陶马车圈属汉代丧葬习俗物品或陪葬品。从汉代丧葬习俗看,应是经济比较富裕家庭或贵族家庭的死者陪葬品。这对于汉代丧葬制度文化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被挖掘出的陶俑长什么样子呢?邯山区文广旅局发来了照片:
事情还得从那天邯山区文广旅局接到的特别的电话说起。电话里,辖区内北张庄镇王家湾村村民王某说他在自家菜地种菜时,在约85公分处发现了两个“陶人儿”和一些陶器碎片,竟像是文物……接报后,邯山区文广旅局党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安排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对发现的文物及周边墓葬状况进行了勘察。经鉴定,两个“陶人儿”属汉代丧葬习俗物品或陪葬品。目前该文物现已由区文广旅局保管。按照相关规定,区文广旅局对王某主动报告和上交文物的做法给予奖励。
近年来,邯山区委、区政府对文物保护利用高度重视,区文广旅局落实工作举措有力,积极完善“区—乡街—村(社区)”三级文物保护联动机制建设,常态化开展重点文保单位巡查工作,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确保了辖区内文物安全,在全区营造保护文物光荣、破坏文物犯罪、人人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使广大群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入脑入心,带动辖区群众关注和参与文物保护。此次一位普通村民对发现的疑似文物及时上报,也充分说明文广旅局的文物保护宣传已经做到了“家”。上几幅他们工作的镜头:
工作人员开展每周两次全覆盖不可移动文物巡查
协助上级文物部门推进赵王城遗址环境绿化整治,部分区域已对外开放,具备接待游客功能。
积极争取到位省文物部门专项资金,即将启动北张庄汉墓群技防工程。
文物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下一步,邯山区文广旅局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文物保护部门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要求,突出重点,尽职尽责,确保辖区文物安全,统筹推进文物传承和利用。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立删,操作:浩宇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86376.net/ynxw/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