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各地新闻

初心之路|“抗癌药物专家”刘青松:将人民健康需求作为科研目标

“科研工作是幕后工作,我没想到有一天患者家属也会关注到我们,这是动力更是责任。”刘青松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
去年某天,刘青松在办公时,一位新来的安保人员进门送报纸,看到桌上的名片,激动地说:“刘老师,您可能不认识我,但我们全家都知道您,我们非常感谢您!”看到刘青松一脸诧异,那位安保人员继续说:“家里小孙女得了急性白血病,医院根据您的‘肿瘤精准用药技术’找到了合适的药,稳定了病情后,做了骨髓移植,现在逐渐康复都可以上学了,您是我们全家的恩人啊!”
如今回想起来,刘青松仍然感慨万千,“其实做健康医学的转化科研一直都是如履薄冰,责任重大,毕竟是关乎着人的生命的研究。”
作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刘青松曾经荣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安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工作中的刘青松。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工作中的刘青松。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在刘青松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工作者”的身份远比荣誉重要,“我享受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争分夺秒的感觉,那才是做科研的人应该待的地方,无论取得多少成绩,我永远都是一名致力于为临床提供更多前沿的科学研究的普通的科研工作者。”
扎根“科学岛”,从零开始创业
2001年从南开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刘青松前往美国,先后在Texas A&M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和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深造研究,“其实出国的时候就已经想好未来一定回国工作,因为中国才是自己的家。”刘青松表示。
2010年年底,刘青松正在考虑回国工作之时,偶然间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这是国家为发展建设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大科学工程而设立的研究机构,该科研机构坐落于合肥西郊的董铺岛,四面环水,风光秀丽,因而又被称为“科学岛”。
然而,对刘青松来说,选择“科学岛”开始创业有一定的挑战性,相比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较为完善的科研环境,当时“岛上”生物医药这方面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在刘青松犹豫时,时任“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匡光力说到,“青松啊,我当年也是30岁出头时从德国回来,挑战‘人造小太阳’大型科学装置的关键核心技术。你现在才32岁,也正是创业的年龄,趁着年轻要用于挑战自己!”
匡光力的一番话鼓舞了刘青松,刘青松开始扎根在“科学岛”开展科研工作。
“科学岛”的领导们也十分支持生物医药这项“从无到有”的工程,实验用房紧缺,就把行政楼一楼清空,就连上世纪70年代建的仓库也被改造成实验室。
此外,匡光力还把用人自主权交给刘青松:“按照学科发展,岗位订好了,招谁,你说了算。”
这些都为刘青松组织乃至扩大团队提供了底气。
一开始,刘青松先从“熟人”下手。他逐一联系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同伴,真诚发出邀请:“说实话,这里什么都没有,就是一张白纸,但我希望大家回国,咱们一起创业。”刘青松的真诚打动了这些科研工作者。
两年期间,他陆续从海外招聘了三十多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支拥有多学科基础的抗肿瘤药物学研究团队逐渐形成。
提及科研,刘青松也充满自信,“当时国内的生物医药研究很多都是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既然国家提供了这么好的好平台给我们,我们肯定要自力更生,做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研究。”
凝心聚力谋发展
采访中,刘青松多次强调,生物制药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除了国内竞争,还有国际竞争。“资源、人员的应用程度都比不过别人,如果不在执行力上下功夫,那我们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刘青松解释道,“执行力就反映在效率上。”
因此,为了加快药物研发速度,团队成员们总是争分夺秒。
负责急性白血病药物合成的科研人员李希祥,在通风橱前站着做实验,一站就是一天,久而久之,地板上磨出了两个脚印;团队成员王文超在制作细胞模型时,下定决心,不把模型做出来就不刮胡子,于是,在长达一年半的研究时间中,他一直蓄着胡子……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我们团队中十分常见。”刘青松说,这种良好的工作氛围离不开他们的团队文化——尊重科学、敬畏制度、追求效率、关爱生命,这也是团队组建之后刘青松提出的核心精神。
刘青松进一步解释说,“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一定要尊重科学的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得出实验结果,这是前提条件。做创新药和其他也要严格遵从各种相关制度,毕竟药是给人使用的,必须严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关爱生命是生物制药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四个面向’,其中‘面向人民健康’也是我们团队研究药物的根本落脚点。“

刘青松团队在实验室做实验。

刘青松团队在实验室做实验。刘青松介绍,团队每周都要定期举行两个会议——周一上午的业务进展会和周六上午的学习会。在周六的学习会上,他都联系当下时事,讲述党史与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些趣事儿,从历史中启发大家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我们团队的科研人员有来自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芬兰的、港澳地区的,他们求学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不同。”刘青松说,“这样的学习能统一思想,让大家步调一致。”
立足健康需求搞科研
刘青松回忆,初到“科学岛”时,他还是像在国外深造时一样,从学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直到2013年,在刘青松发表了一篇关于淋巴瘤的学术论文后,他接到一个电话。
“我们看到您发的文章,是不是治白血病的?我家姑娘十岁,得了白血病……”这是一位患者的父亲,他尽量平静地向刘青松描述女儿的病情,“化疗时,小姑娘从来没哭过……她等着爸爸找药……”
同为父亲,他完全能够理解那位父亲的心情,但那篇论文并不是针对白血病的,这让他深感遗憾。
这件事让他渐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临床需求:“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发表论文,更要结合老百姓的健康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从学习到工作的一个很大的思想转变。”
于是,刘青松开始带领团队加快研发治疗白血病的药物。2017年,经过四年攻关,团队研发出针对急性白血病的创新药物,开始申报临床试验,2018年获得国家药监部门的批准,开始临床I期试验,2020年底,顺利完成,今年已经开始临床II期试验了,这是团队组建后研发的第一个创新药物。
此外,在研究中,刘青松发现,虽然世界上针对癌症在做大规模的药物研发,但是距离实际的临床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大量的病患在进入中晚期以后都面临着无药可以用的情况。新药研发周期很长,很难迅速的解决这些问题,面对大量的无药可用的病患,我们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挖掘现有药物的潜力,给病患找到要吃呢?
为此,刘青松团队发展了“肿瘤精准用药技术”。“从病人身体里取出部分肿瘤组织,在体外把肿瘤细胞培养起来,”然后把各种各样的已知临床用药在这些肿瘤细胞上试验,看看有没有用,有用再推荐给大夫,根据病人的情况使用。”

刘青松与团队成员讨论实验结果。 

刘青松与团队成员讨论实验结果。 其实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刘青松就在怀疑 ,“难道这个主意别人想不到吗?为什么别人不干?”后来,经过调研发现,这里边涉及到目前全行业的一个技术难点,就是肿瘤原代细胞的体外扩增问题。刘青松解释说:“在人体内,我们不想让肿瘤细胞长,它却一直在疯长;在体外培养时,我们想让它长,它反而不长了。”
找到关键技术难点后,团队针对肿瘤原代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进行了技术研究。刘青松进一步解释道:“体内的‘麦子’拿到体外,我们不仅要研究怎么让它长,还要想办法让它不变,要是‘麦子’长成‘水稻’,那可就坏了。”
2017年,团队研究的第一代技术能够初步解决肿瘤细胞的体外培养问题,加快药物筛选速度,基本上能满足临床需求。在此基础上,团队选取了肝癌和儿童复发难治性白血病,对“肿瘤精准用药技术”进行临床试验。
经过四年多的临床试验研究,“肿瘤精准用药技术”在肝癌患者,相对于传统疗法能够将中位无疾病进展期延长八个月;此外,儿童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药物响应率从传统的20%左右提升到60%左右。刘青松感到很欣慰:“初步效果不错,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说明我们的路子没有走错。”
这个突破距离刘青松“把癌症变成慢性病”的科研愿望又近了一步。“我们会努力找到调控癌症的办法,把癌症变为慢性病,让大家不再谈癌色变,会有那么一天的。”刘青松说得坚定有力。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立删,操作:浩宇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86376.net/gedi/752527.html

联系我们

如果需要五金紧固件产品可以联系我们!

15369066891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56816283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